中山大学-康乐园
标题:
《中山大学拆得好,黄埔古村也要学》
[打印本页]
作者:
风云吧
时间:
2016-6-20 14:19
标题:
《中山大学拆得好,黄埔古村也要学》
一因由
之所以说这个话题,主要是因为近期发生了两个起因基本相同,结果却截然不同的事情:
一个是中山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南校区和北校区拆迁部分老化的、严重无法住人的老楼房,用于建设新的教学楼、宿舍、实验楼、博物馆等,服务教学科研。从2015年底公示以来,虽然有部分争议,但仍然算是比较迅速地推进。
另外一个则是广州的一条重要道路——新化快速路北段,却因为一些专家学者的联名呼吁调整而停工,原因是新化快速路北段会“破坏”作为我国“海上丝路”最鼎盛时代见证的黄埔古港和黄埔古村,所以新化快速路就成为了“南部已通车,北部仍烂尾”的尴尬工程,至今已有差不多两年时间,却仍然未见继续施工的计划。
中山大学规划拟拆除过百幢楼 校内将现百米高层_新浪广东_新浪网
http://gd.sina.com.cn/news/b/2015-12-14/detail-ifxmpnqm3224666.shtml
占地120.8万平方米的南校区现建设量是120.05万平方米,调整规划之后估计达149.2万平方米,比起原来规划建设量只有105万平方米,调规之后足足增加了43万平方米建筑量。调整规划之后,校内毛容积率是1.22,地块建筑密度是20%,绿地率是40%。
中山大学新港西老校区规划将有大调整———它的东西两面估计有超过百幢建筑被拆,并将在怡乐路一宗2.78万平方米的地块上建起百米住宅高楼,规划打算安排校内西区老房改房的住户搬进这些新楼,腾出的更多空间主要用作教学科研。
新化快速北段建设 黄埔古港恐被“压头”_广州新闻_南方网
http://gz.southcn.com/content/2015-01/22/content_116862138.htm?COLLCC=1662534471&
作为我国“海上丝路”最鼎盛时代的见证、千帆停泊之地的广州黄埔古港、黄埔古村正面临着被快速路“绕颈而过”、“压在头顶”的困境。在建的新化快速路北段将跨过黄埔涌,横亘在黄埔古港边上,并绕村穿过,直至新港东路黄埔村牌坊前方1米处。按照原来的规划,黄埔村牌坊甚至要被拆除,经过村民力争才保留下来。为了保护这个“海上丝路”的重要历史遗迹,二十多位专家学者联名呼吁规划调整,但规划部门回复无法修改。
新化快速路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i-FXrDOF7f5H798-d4NF_BCwlhnd-LsvL-nhVrjaDyx9BiehAQW9ex6NGENYu7BO5XPMxW_XZD7F1oVdTkZudSim8AzlL6JMe0lIcAQbb80TRiAtw31B_KK7Tp1dkZl
新化快速路是中国广州市一条南北向的快速路,连接广州东部城区至番禺区,以新造珠江特大桥跨越珠江,全长10.952公里,全程按双向六车道设计。
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长洲-化龙)于2014年12月28日建成并试运营。二期(海珠区新港东路-长洲)仍在建设当中,预计于2015年底通车。建成后可缓解广州大学城及广州市区至番禺化龙之间的交通压力。广州亚运城出行至大学城有了便捷通道,随着北段通车,广州亚运城至天河将缩短至25分钟。
二权衡
这里我们先不谈论程序正义、合规合法、征地赔偿、群体博弈、利益输送、师生关系、自由民主、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毕竟这里面有很多细节是本人不了解的,今天主要讨论是否应该拆的问题或者说如何才能扩大社会总体效益的问题。
目前来说,较多人提出的不拆原因,多是关于文化保护和现代建设的辩论,说不应过于商业化,不可以拆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要传承文化,保护文化。然而刀疤华觉得:
文化的确很重要,是人类得以发展和固守的根源和动力。然而我们同样要知道:不是所有文化都很重要或者都比文化之外的东西重要,也不是所有文化都是正确和优秀的文化,而且文化的载体有很多并非失去任意一样载体文化就会完全消失,因此文化和文化的载体都会有轻重乃至优劣之分。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即使同是优秀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书本、建筑、文字、人物、记忆等文化载体都在不断地散失,所以通常都是越久远的文化我们保存得越少,越现代的文化我们保留得越多,这是无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但我们不能因此停下脚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保存文化和文化载体上面,不然我们就无法继续前进,也无法产生更灿烂辉煌的文化。
所以我们会说对于文化和文化的载体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学会甄别、权衡、取舍文化和文化之外的东西——我们不会片面地否定文化,也不会片面地因为文化而否定文化之外的东西。
例如:
权衡部分不太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比较重要的经济建设,进而取经济而舍文化。
权衡部分不太重要的经济建设和比较重要的环境保护,进而取环境而舍经济。
权衡部分不太重要的经济建设和比较重要的文化传承,进而取文化而舍经济。
……
同时尽量兼顾被舍弃群体的利益或保留被舍弃部分中的优秀部分。
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种取大舍小、取重舍轻的过程不断前进,也正是这些取舍使得我们不会因为盲目前进而忘记根本,也不会让我们因为束手束脚而止步不前。
三取舍
同样一些古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很重要,但事实上并非所有古建筑都很重要或者是文化的最佳且唯一载体。有些已经腐朽的、无法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又并非某种优秀文化唯一载体的,我们就可以考虑拆除重建。例如中山大学南校区、北校区里的部分老旧、狭窄、矮小的旧房屋就是这样的情况,他们已经完全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无法安装大功率的机械设备,无法容纳大量人口,用于师生居住、科研、生活、学习都存在严重的困难乃至安全隐患。
而且广州当地的其他地方也有很多类似建筑,可以承担类似的文化传承作用、考古研究作用、历史记忆作用,而且相对于中山大学这样的半封闭高校还可以更好地对外开放给市民参观,熏陶更多人群,这是最好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所以中山大学里面的这些老旧建筑可以拆除再建上新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建筑——同时也对那些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进行保留和保护。这正是中山大学校园新规划的精髓:
中山大学规划拟拆除过百幢楼 校内将现百米高层_新浪广东_新浪网
http://gd.sina.com.cn/news/b/2015-12-14/detail-ifxmpnqm3224666.shtml
“根据规划,为保护中山大学历史文化资源,康乐园早期建筑群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它的形式、体量、色调等必须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相协调,而且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校园内其他建筑和中大周边建筑,按保护中大中轴线视廊通透性为原则,进行高度控制。所以,在这个范围内新建的建筑容积率都比较低:包括5层高的扩建学一饭堂、3层高的博物馆、4层高的实验楼、6层高的实验大楼以及2层高的游泳馆。
中大西区的红砖房会因本轮规划调整遭遇拆迁吗?对此,中山大学的相关人士解释,对于西区红砖房中的文物肯定不会拆,拆除的是老化的、严重无法住人的西区红砖老楼房,而非把所有红砖房都拆掉。”
这样中山大学才可以从过低的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中解放出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教育文化科研的环境容量。这种扩建的整体社会效益是很高的:中山大学可以新招很多优秀学生,新聘很多优秀教师,新建很多教室、自习室、实验室,新置很多科研实验设备设施;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学子和科研成果,为社会的正义和发展提供源源动力——这正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使命。
而这些都以学校体量为前提的,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只有狭窄校园和大量无法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求楼房的高校可以产生多大的科技文化教育成果。
四内心
又有些人说在中大校园之内建高楼盘大厦会影响美观,让人感到压抑;又钢筋混凝土和红砖绿瓦严重不相符,要古色古香才是美——对于这种言论刀疤华是哭笑不得,为什么钢筋混凝土就是不好或不美的呢?这是设计问题还是材料问题?建偏一点远离主视线,同时种一些树木遮挡不行吗?广州塔(小弯腰)、水立方、鸟巢也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啊,但很多人都觉得漂亮吧?而且钢筋混凝土更安全、更高土地利率的较大优点应该足以和小部分的美感冲突相抵销吧?不然人类就只能连砖瓦都不能要,返祖到山洞里居住才能最好地回归自然感受美好吧?
事实上,上述言论根源里更多是某种既得利益者心态的反映——我已经在这里读书、教学,我也有了居住和学习所需的房屋和各种条件,所以我并不需要新增建筑空间,同时我又想身心健康一点,希望这里环境美美的、绿树成荫、每天都可以仰望星空;又少点人进来,不要打扰我的美好;自习或者漫步的时候更不能有施工噪音和扬尘——想得可真美。
但这些人又是否想到中山大学除了南校区之外还有珠海校区、东校区、北校区和对应的几万师生?又能否想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至今仍然有众多学院的好几千名师生因为南校区课室、宿舍紧张无法回迁,只能在唐家湾那个山到不能再山的地方度过四年?这些学生大学期间难以外出实践实习,与校外社会严重脱节;又求职时在广州没有居住的地方,找工作交通困难,经常要乘坐一个多钟的大巴或轻轨往来广州珠海之间,中间还隔着一个中山?
又南校区有多少学生仍然住着低矮、潮湿、凉热、众多蚊虫的宿舍,打水洗澡不方便,甚至连自习室都不够用?同样还有众多想进中大读书而不能的人,甚至连进大学读书都没机会的人?如果中大空间大一点,招生多一点,他们是否又多一点机会进入大学乃至中大?
所以刀疤华想问这些感叹的人:难道自己一个人的自由和享受而非关心照顾整个社会的发展共享才是你们眼中的美?这样的人到底是自由人还是自私人?又能被称为你们常说的“合格的公民”?
所幸上述两种观点并没有成为主流,中山大学的拆迁新建工程也得以顺利进行。
五遗憾
然而和中山大学的干净利索不同,新化快速路北段的烂尾状态仍然在维持,“南部已通车,北部仍烂尾”的尴尬状态仍在持续。这在刀疤华看来又是“文化传承和经济建设”之辩中舍本逐末、因噎废食的表现。
刀疤华不否认黄埔古港、古村的历史和文化地位,但事实上这种历史和文化真的如此重要,或者黄埔古港、古村是它的唯一载体?真的达到完全不能改变的重要程度吗?又或者新化快速路对它的伤害真的如此之大?那黄埔古港、古村现有的新建楼房(部分还是违建房屋)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又为何得以出现?
黄埔古港村屋为何加建成风 游客投诉:变得脏乱差_广州频道_凤凰网
http://gz.ifeng.com/zaobanche/detail_2015_10/26/4482149_0.shtml
“近来,记者接到不少游客投诉称,位于海珠区万胜围附近的黄埔古港旅游景区的进区主干道两旁加建成风,主干道也由原来的休憩、购物小道变成了尘土飞扬、堆满泥沙的脏乱差城中村道路。”
所以刀疤华斗胆问一句:能否在保护和建设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偏一点点、高一点点、拆迁一点点行不行?毕竟这条路对广州发展相对落后的番禺区,特别是番禺东部还比较偏远落后的化龙镇、新造镇、石楼镇、莲花山镇几十万人口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学城的近二十万师生和长洲岛长洲村、南社坊、下庄、洪福市、安来、深井村等十多条村庄几万人口的日常出行、生产生活、经济发展,这条道路的烂尾使得周边群众只能绕道较远的地铁七号线、官洲-仑头隧道、南沙港快速路,交通运输严重受阻——所以大学城至今仍然被称为“孤岛”。
往更大说,这条道路是沟通广州南北的大动脉,对广州的南沙发展战略极其重要,此路的断头使得广州内部各功能区无法良好互动:大学城的教育文化科研、海珠的会展商贸、天河的金融、科技、商务CBD,南沙的工业、港口之间无法有机结合,严重抑郁了广州的快速发展。同时这样一条投资庞大的快速路烂尾到现在又由谁来承认其中损失?
试问这些庞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完全不动黄埔古村带来的文化效益孰重孰轻?而且刚才说到事实上这个工程并非要黄埔古村整体拆迁或毁坏,这里面的损失和影响是否真的超过新化快速路烂尾的损失和影响?难道就无法权衡和取舍?
刀疤华不作结论,只给大家留个不是问号的问号。
刀疤华
2016.06.18
欢迎关注:好逻辑好思维(hljhsw)
欢迎光临 中山大学-康乐园 (http://www.kangleyua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