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康乐园

标题: 高校基建 | 中山大学:保护校园历史建筑,修复历史环境 [打印本页]

作者: `亦得代购    时间: 2017-9-12 10:21
标题: 高校基建 | 中山大学:保护校园历史建筑,修复历史环境
唯一的全国高校基建微信平台,欢迎关注,欢迎分享、推荐给高校基建处的同志们!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2016年是中大“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开局之年,学校明确提出“要结合校园的历史文脉、地域特色和办学理念,按照‘形神兼备 和而不同’的原则,在各校区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标志性建筑和配套设施”。就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的建设,学校分别编制了事业发展规划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两校区建设,明确发展定位,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就南、北校区而言,学校也提出了新的规划方案,为南、北校区“扩容”。

作为资深规划师,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是如何看待并建言学校新的校园规划发展呢?
1关于新的校园建设:学校最近编制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事业发展规划(2015-2020)》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事业发展规划(2015年-2024年)》,提出大力推进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的建设,形成学校“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您对新校区的校园建设有何意见和建议?
✦ ✦ ✦ ✦
:就我们现有的校区建设来看,新老校区有着很大的差别。一是新校园建设的建筑体量非常大;二是新老校区的建设理念有着根本差别。老校区——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的规划就运用了“明堂辟雍”的建设思维。“辟雍”为古代帝王行礼乐、宣德化之所;辟者像璧,圆法天;雍之以水,像教化流行。借用“明堂辟雍”的思维,寓意大学犹如圣殿,充满“仪式感”。而现代的大学建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五六十年代以来,在“多、快、好、省”的原则下,按照“实用、经济、美观”的建设标准,大学逐渐成为一个“功能性公共设施”,强调的是其功能性。

在新一轮的校园建设规划里,我们想要展现出一种新的追求,就是在现代功能性公共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建筑环境的仪式感,重申“意义”,以“形”表“意”,寓“意”于“形”。这也是罗俊校长对于新的校园规划及建筑风格所一直强调的。

关于两个新校区的建设,我提过一个建议,总结来说就是“三中”:一是要中国气派的;二是要中山精神的;三是要中大文化的。我认为,新校区的建设应该要达到这三个“中”的相互呼应。无论是珠海校区还是深圳校区,都该如此。

2关于南、北校区规划:根据2015年12月31日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通过的中大南北校区规划方案,未来南校区、北校区用地规范内总建设量都将有所增加,做这种“扩容”是基于什么考虑?在南、北校区都将拆除一批旧的建筑,建设几个新的项目,这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在这样大规模的拆除、重建下,又将如何保护老校区的历史文化?

✦ ✦ ✦ ✦

(蓝线以内部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南校区“一轴、两带、五区”的规划结构分析图)
:扩容也好,拆旧建新也好,其实都是基于两点来考虑的。第一个是保护中大的历史建筑,修复历史环境;注意,这里保护是第一位的,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再去修复历史环境,这是我们规划的前提。第二个是让我们的校园能够支持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

在南校区搞建设太难了。别人总说,你们是历史校区呀。对,我们是历史校区,如果我们在把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好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在旁边按校园事业发展规划谋划我们的设施?所以,我们在南校区中心地带结合校园环路划定了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东至园东路,南至竹园路,西侧沿模范村住宅群西侧道路向北拓展到化工学院南侧,北至松园路,均以道路外边线为界。历史文化保护区覆盖了中山大学72栋历史性建筑中的64栋。区域内的历史建筑本体将严格保护,规划还进一步划定了每一栋历史建筑周边的保护范围。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修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环境:依据1920年康乐园的校园规划,在建设控制区内拆除一批破坏历史环境的建筑,譬如岭南堂、马岗顶上的多层住宅等等。在东西轴线西侧、乙丑进士牌坊和八角亭后建设中大博物馆,与图书馆遥相呼应。建筑设计以修复历史环境为目的,博物馆地面上只建两栋小楼,中间的庭院是空的,而在地下建设四层的地下建筑。这样的设计既保全了历史环境,又保证了博物馆的容量,非常高明。

(中大博物馆效果图)
基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划定,南校区从“东中西”三片结构,拓展为“一轴、两带、五区”:一轴,从南门到北门广场的中轴线;两带,从西大球场到模范村——分隔教工居住区和教学区的绿带,从东园湖过马岗顶到松园湖——分隔教学区和学生宿舍区的绿带;五区,即西部教工生活区、东部学生生活区、北部现代教学区、中部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南部行政和教学区。

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晰了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对象,将保护区域和发展区域明确地区分开来。中山大学只有主动去保护这些历史建筑,主动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把历史文化保护提升到更高的标准,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就南校区的现状来看,我们的体育设施的缺口很大,达不到国家标准。所以这次校园规划中,我们布置了一个游泳馆、一个新体育馆,增加了大量运动场地。

北校区也是在保护的前提下解决发展问题。现在“飞机楼”周围各种乱七八糟的建筑把历史建筑都掩盖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拆除文物保护建筑周边破坏历史环境的建筑,把拆出来的建设量转移到新建的设施上去。

(北校区建筑规划总平面图)
北校区的规划,整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眼科中心、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口腔医院、精准医疗平台等,形成一个完整的、集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医学中心。规划在学校和附属医院之间通过地下综合体,建立地下连廊,计划建设附属肿瘤医院门诊大厅、研究生宿舍楼、综合体育馆、医学综合楼以及精准医疗平台。
(中大北校区效果图)
:本次南北校区规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促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 ✦ ✦ ✦  
:中大的校园规划一直都在做。从2006年开始至今,我的团队已经做了10年了。说起这次报批的新规划,缘起于南校区得到了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那块土地。虽然这块地已经拿到了一段时间,但是如何使用一直存在不同看法。争论归根结底在于,这究竟是房产资源还是土地资源?以前总想着要把那些旧房子留下来用,但是事实上土地的价值远比地面上的房产价值要高出许多。罗俊校长希望利用这块地推动南校区的功能优化,准确地说就是通过腾挪,置换那些教学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不合适的建筑,为历史环境修复提供支持,并解决学校教职员工周转房的问题。

校园规划其实一直在做,但是从未像这次这样引人注目,产生这么大的反响。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有几个提案被标题化了,特别是关于岭南堂去留的争论。虽然陈建华市长(时任广州市长)最终引用孔子“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了结了争论,但是除此之外,中大“十三五”希望展开的各建设事项已经通过了广州市政府的城市规划审批。可以说,中山大学“十三五”发展的建设项目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了!

3关于岭南堂的拆除及附中、附小、附幼的搬迁问题:新规划讨论期间,关于南校区岭南堂的留存问题引起了很大争议,最新通过的决议是不拆除岭南堂,您对此怎么看?
✦ ✦ ✦ ✦
(1920年岭南大学校园规划图)
:不得不承认,岭南堂的选址确实破坏了早期岭南大学的规划,那个地方本来不应该有任何建筑的。当年建岭南堂也有一个小插曲:时任广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副局长的林兆璋对于在中轴线上建岭南堂最初也是不同意的,但是由于有佘畯南、莫伯治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兆璋的老师)说情,担保自己所做建筑方案会把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所以方案最终获得通过。

而两位大师在设计岭南堂时也颇费了一番脑筋,即为了削弱它的体量感,选择了高反射度的镜面玻璃做外墙,像镜子一样,把周围的树和景观都映了进去。这样一来,使得岭南堂在中轴线上也不会那么扎眼。经过规划委员会1个半小时的讨论,市政府最后建议中大不拆除岭南堂。但单单就中大的这个提案来看,学校修复校园历史环境的决心可见一斑。
:在此次规划中,中大附中、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搬迁问题也一度引起很大争议,您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 ✦ ✦ ✦
:我想先说说拆除旧工厂、搬迁苗圃的事。一个目标,就是想把更多土地资源盘整出来建设学校的体育设施、教学设施和绿化用地。旧工厂和苗圃都是校内的低效设施,如果能把这些设施迁走并社会化,我们将能获得更多有效的土地资源。这个思路是比较重要的。

但是中大附中、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情况有点复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以及配套的规范、标准与准则,南校区这么多的居住人口必须要配套相应的教育公共设施,而且教工居住区必须处于幼儿园、小学、中学服务半径之内。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配套学校是不可能迁走的,这一点大家不必担心。

4关于康乐园“红楼”的保护:康乐园有很多历史文化建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楼”。中大为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做了哪些工作?您认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与努力?
✦ ✦ ✦ ✦
:我觉得中大这些年来,对于“红楼”的档案一直做得不好。以往修复这些历史建筑时,肆意改造。像荣光堂、格兰堂都是加过层的,这样做非常不专业,也是中大历史建筑保护的深刻教训。虽然余志教授(工学院)出过一本《康乐红楼》的书,但纯粹出于文化自觉。他帮我们梳理了“红楼”历史,做了一些资料性的整理工作,但资料的精度达不到指导文物价值维修的程度。

因此我认为,学校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排一笔专项资金来对红楼做一个精细的建筑测量、建档,这需要聘请专业机构来完成;还要引进文物修复、历史建筑保护和管理的人才,充实基建管理团队;然后,我们还应该建立一个文物修复网络,包括设计单位、施工队、和材料供应商等等,以完善红楼的修复工作。

近年来有几栋红楼的修复做得还是不错的,譬如岭南大学附中第二寄宿宿舍(原研究生院办公楼),便采用了落架的修复方式,把瓦和木头全部卸下,把坏掉的部分换掉再重新覆上去。这种修复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这次的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上,陈建华市长也提出要中大成立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小组,凡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建筑的建设,都需要经过该小组的审批。这种想法很好,要真正保护好红楼,我们既需要资料,也需要这样一个好的人才、制度。

内容来源:中山大学官微
高校基建ID:CCEI-UI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
《建筑经济》杂志社
联合主办首个面向“全国高校基建管理者”的服务
平台,了解高校基建发展趋势、政策前沿、建设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微门户。




欢迎光临 中山大学-康乐园 (http://www.kangleyua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