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面↑↑↑蓝色字 更多惊喜等着你
【南医大就业中心】 南医大第一招聘信息平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成立于1964年,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两部分组成。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懈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肿瘤学医、教、研、防基地之一,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已居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员工2468人,开放病床数1478张。2015年门诊量达749674人次,出院人数达86553人次,手术18236例,医疗业务量均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广东省抗癌协会的依托单位。本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工作队伍,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12名,专职研究人员236名,博士生导师72名,硕士生导师112名,在读研究生507名,在站博士后60名。中心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由公共服务区和30个独立实验套间组成,技术力量雄厚。依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在肿瘤耐药机制及逆转、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牵头973计划1项(首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项,实到科研总经费达3亿元。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200篇,其中包括JAMA, Lancet Oocol, J Clin Invest, J Clin Oncol, Nature Commun等国际知名杂志,在影响因子10.0以上杂志上发表论文31篇。基础研究取得突破,部分已经转化为临床诊疗新方法。10项科学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公认,成为指引全球肿瘤诊疗的标准与指南。博士后队伍是重要的科研力量,是青年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渠道。本中心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完善的学科结构和雄厚的经费支持,可为博士后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16年面向海内外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欢迎有志于肿瘤防治研究事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加入!本次招聘事项如下:招收条件1、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2、首次进站人员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博士毕业不超过两年。企业、基地博士后、留学回国人员、外籍人员、拟进二站人员、特别优秀的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岁以下,无博士毕业与博士后进站间隔年限限制。3、科研博士后原则上不接受在职人员的申请。4、在本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不得申请进入校内相同一级学科的流动站。福利待遇1、年薪15-20万元(税前),要求在站期间发表IF 3.0以上SCI论文1篇以上。2、缴纳五险一金。3、解决广州市户口。4、在站期间业绩优秀,可申请本中心专职科研人员职位;在站期间发表IF 10以上论文,可根据岗位需要,申请调入。招聘人数及期限招聘人数91名,常年招聘,额满为止。招聘程序1、申请者选择合作导师,与导师沟通,确定合作意向。导师信息及专业要求见附件,也可在中山大学【博士后之家】或本中心官网【名医名家】查阅。2、投递简历。申请者可选择以下三种方式投递简历:(1)将简历发到合作导师邮箱;(2)将简历上传到在本中心诚聘英才/博士后岗位;(3)将简历发到由本中心人事处老师邮箱,由人事处老师推荐合作导师。3、进站面试。由本中心博士后管理小组专家对申请者进行面试(国外申请者可进行视频面试)。申请者须做15-30分钟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申请者的基本情况,以往研究工作经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一致性等。4、提交材料。申请者根据中山大学博士后之家/博士后进站材料一览表要求,进入中国博士后网进行网上申报;准备好相关材料,提交本中心人事处老师审核。5、上报审批。由本中心人事处对应聘者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通过初审的材料再提交中山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审核,最后报广东省人事厅审批。此过程约需一个月左右。联系方式联系人:杨老师 文老师联系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651号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人事处电话:020-87343130、87343129邮箱:yangping@sysucc.org.cn QQ群(博雅斋):157357002附:招收信息
(点击可看大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