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名医 | 陈伟良:技术为本 医德立身 - 校园快讯中山大学-康乐园

中山大学-康乐园

搜索
打印 中大名医 | 陈伟良:技术为本 医德立身
  • 3270 查看:
  • 0 回复: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中大名医 | 陈伟良:技术为本 医德立身

[复制链接]

203

主题

242

帖子

101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2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8:1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伟良教授,国内口腔颌面外科同行专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医疗技术能人,精湛的技术得到同行的赞许和病人们的肯定。作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主任,中山大学颅颌面外科中心主任,国家级重点临床专科(口腔颌面外科)的学科带头人,他始终把提高技术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为我国的口腔颅颌面外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踏上从医路
陈伟良的从医之路,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17岁高中毕业的他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锻炼”的号召,踏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路,到博罗县的一个知识青年农场务农。在那里,他目睹农民群众因缺医少药、医疗落后,有病无人医治,致残废致死的情况时有发生,内心造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于是发誓要担起社会责任,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县知青办的领导也知道了他的强烈愿望,推选他到当时的中山医学院博罗石坳分院进行短期培训,从而成为一名不脱农事的赤脚医生。一边犁地、耙田、耕种,干各种各样的农活,一边在农场为群众防病治病。农场周边农村的老人、小孩都到他的医务室找他看过病,他也不分昼夜,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常常是药到病除。他对人和蔼,那时老乡们都亲切地叫他“陈医生”。陈伟良就这样走上了从医的道路,而且一走就是四十年。

立志从医
1978年,陈伟良以博罗县名列前茅的高考成绩考入他梦寐以求的中山医学院口腔医学系(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他回忆说,在校时他不特别看重考试成绩,觉得只要是有用的知识就都要学,都要掌握。他非常重视本科的见习与实习,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成为善于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准医生”。临近毕业,当时多家大医院的院长见他肯学、虚心、努力、临床能力强,纷纷想选留他,但他毅然选择了母校孙逸仙纪念医院作为其医生生涯的落脚点。他认为“医生是个平凡的职业,但能治病救人,又非常崇高。”

恪守医道
刚毕业到医院工作的时候,陈伟良遇到令他终生警示的一件事。一个隆冬的深夜,正在值夜班的陈伟良接到了出急诊的电话,当他急匆匆赶到病人家里,看到患者时,却着实吓了一跳。病人住的小房间发出恶臭,患者的脖子流血不止,面颈部溃烂,下颌骨暴露,而病人异常消瘦,病情非常危急。患者的丈夫告诉他,她患了唇癌,做过放疗、化疗,都没有效果,已经没救了,只是请求陈医生帮她包扎伤口止血,不需要再上医院了。陈伟良详细了解了病情,发现病人没有做病理检查,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被误诊误治的结果。他还发现溃烂区呈蜂窝样,并存在大量“硫磺颗粒”,于是迅速提取了病人的“硫磺颗粒”,回到实验室进行化验比对,发现患者所患的疾病并不是癌症,而是感染了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分支杆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放线菌病。当他赶回病房试图把这个诊断结果告诉患者家属并且提出治疗方案时,家属却悲痛地告诉陈伟良,患者已经去世了。

这个由其他医生误诊误治而导致死亡的病例给陈伟良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他深刻地认识到医疗水平和医疗常规以及责任心是何等重要。从此,陈伟良的每一病例,都遵循严格的诊疗规范,防范误诊误治以及过度治疗。

当我们问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时,他的回答让我们非常意外——感激之情。他表示,从进入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那一天起,就对老一辈医学专家充满敬畏、崇拜之情。孙逸仙纪念医院里老一辈专家们的立岗敬业,精益求精,对业务的孜孜以求,以及高尚的医德医风,都为陈伟良树立了榜样;孙逸仙纪念医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大家对精湛医术的追求,也都激励着他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在医院的头两年,他读遍了图书馆的中英文专业专著,并做了大量的笔记,当住院医师时,也每天在医疗一线摸爬滚打。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觉得累,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饱满。

名家医术
陈伟良幽默地说,从医不像做生意,产品质量不好可以用广告或者售后服务来弥补,医生绝不是这样,真正的好医生一定要有过硬的技术。而技术过硬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技术的创新。创新并不仅仅是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而是要简单、实用、疗效好、费用低廉且容易掌握并利于推广应用。


陈伟良教授在工作中


技术卓越,远近闻名,自然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来取经。向陈伟良请教如何提高技术,陈伟良却给出了一个最出乎意料的答案——相机。原来陈伟良每天上班都带着一个相机,随时拍摄记录病人的病情,并及时把这些照片整理分类,陈伟良认为这样用相机及时记录,既可以了解病人病情的发展变化情况,同时也可以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作为自己改进技术的资料。陈伟良自言,技术不是一下子提高的,每做一台手术都要有所反思,手术做下来就要观察效果如何,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空间,每个手术都要找到缺陷或不足,不断改进,这样技术才能够不断进步。从医几十年来,手术无数,但他始终坚信每个手术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值得提升的空间。大手术有风险,小手术有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也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所在。技术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地总结、反思中不断提高的。

陈伟良指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防治、口腔颌面缺损整复以及血管瘤和脉管疾病等都是发病率比较高的重大疾病,作为一名医生,没有理由不去研究、医治这类疾病。目前我国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手段还是以手术为主,修复做得还不够完善。正是看到了一些误诊病例以及由于不及时、不恰当的治疗而造成的令人惋惜的后果,他才坚持不懈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口腔颌面外科的治疗和科研第一线,创新性依据面动脉系统及颈横动脉系统开创了多个实用性组织瓣,为解决头颈部肿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对复发波及颅底或颈动脉头颈恶性肿瘤的挽救性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巨大缺损的修复,做了开创性的临床研究,取得理想的疗效,达到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目的。这些临床研究已经在相关杂志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有温度的医生
作为医生,医疗技术是立足的根本,但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温暖的人文关怀。在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谈及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问题时,既要科学又要有艺术。在病房查房时,他总是亲切地与病人及病人家属交谈,通俗的语言、轻快的话语给病人和家属以最坦诚的鼓励。他时常夸赞病人与病魔积极斗争,表扬对病人照顾入微的家属们,帮助病人及家属们重拾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陈伟良与患者们的相处可谓是张弛有度,他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从不会过度照顾患者,而是鼓励他们多出去走动,自己吃饭穿衣,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不仅增强了患者的信心,也在一定上保护了他们的尊严,对患者疾病的治疗颇有助益。

作为担任行政职务的医生,做好临床工作是最基本前提,但是同时也要兼顾科研、教学、管理、对外交流等等事务。陈伟良的临床、教学与科研总是保持一致,从不脱节。他非常注重教学,始终追求把好的技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传授给后辈。他把这种技术的传承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希望让更多的人受益,也有利于同其他人交流,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自从2005年以来,他平均每年在国际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10篇左右的论文,并在国际上获得了较高的赞誉。

陈伟良还积极进行对外交流工作,不仅带领学生们到国外进修学习先进技术,还邀请国外有经验、有技术的名医到医院作讲座。他认为,医院不能故步自封,切断与海外同行业间的联系与交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对加快我国的医疗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多与国外交流,我们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研发出更先进的技术。

面对社会上对医生的一些负面评价,陈伟良并没有改变对医生职业的热爱,他坚信这些负面的情况只是一部分,而且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关键是要做一行爱一行,让自己成为行业中好的那一面。

陈伟良从医几十年来,从未有过迟到早退的现象,也从未因为自己的身体或其他个人原因请假,陈伟良坦言,医疗工作不能用官本位来衡量,一切最终还是要回到医生上来。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表达着他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热爱,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陈伟良认为不论是哪级教授,头上有多少个行政头衔,称呼他为陈医生是最亲切的,他在科里,也提倡大家互称医生。

总编辑: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办


欢迎关注我院订阅号逸仙君将为您提供最新资讯、健康讲座就诊指南等服务微信订阅号:syshospital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医院官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站严禁讨论政治,FD,造谣,色情等信息,请遵守 《731论坛管理规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大学bbs论坛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网友发布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禁止一切非法,违规,色情,造谣等信息发布

Copyright © 2013-2014 731bbs.com 技术支持:731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X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