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欲搬除30年夫妻修鞋摊,历史中的人情谁来呵护? - 校园快讯中山大学-康乐园

中山大学-康乐园

搜索
打印 中山大学欲搬除30年夫妻修鞋摊,历史中的人情谁来呵护?
  • 2614 查看:
  • 0 回复: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中山大学欲搬除30年夫妻修鞋摊,历史中的人情谁来呵护?

[复制链接]

187

主题

213

帖子

90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0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 10:3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读近期,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要求几个小商铺迁出校园的消息,刷爆了中大学子的朋友圈。不少学生呼吁校方“小心呵护那些漫长历史中生长出的人情与文化”。

事情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样的?目前进展如何?
5月30日,中大党委宣传部对媒体表示,学校已经接到来自学生对此事的诉求,正将建议纳入考虑,与各方协调沟通,但具体方案还没有确定。

6月1日,微信公众号中大青年发表了题为《关于南校园临时服务摊位治理情况的说明 | 中青资讯》,详情如下:

关于校园综合治理情况的说明 近日,有部分同学对学校南校园学生生活区临时服务摊位整治情况表示关注,在网络上也引起较多议论。在此,谨就相关情况做以下说明:

1、学校制定校园综合治理规划方案是依法依规进行的。这个方案在反复征求过各方面的意见后,于今年1月经学校双代会讨论通过,并按要求进行了公示。在这几个月期间,也多次书面告知了可能涉及的相关摊点。

2、学校一直积极考虑师生对便捷生活服务的需求。正在学生生活区规划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继续提供校园内已有的相关服务,且要求做到环境舒适,质优价廉。综合服务中心依照有关规定按市场化运作,鼓励各方申请,经一定规范程序后,即可正常经营。

3、为了不影响同学们的正常生活,特别是考虑到考试季即将到来,学校会与有关部门协调,暂时维持现有的状况。

4、学校感谢同学们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关心,也理解同学们对日常生活需求的关切。希望同学们更多地通过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校领导午餐会等更便捷有效的渠道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受学校委托,5月31日下午程焕文校长助理与部分关注此事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就以上情况向大家进行了说明。 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2016年6月1日

李大叔与妻子在中大经营修鞋摊已三十多年。

最初报道
此次事件最初受到关注,源自中山大学校园媒体“中大青年”发布的文章《“我们就像中大的家里人一样”:李大叔夫妻和他们的修鞋摊》。然而据媒体报道,目前这篇报道已被删除。文中部分内容如下:

快递广场旁,男生宿舍区门口的修鞋阿姨正忙着摆弄着各式各样的鞋垫、袜子,叔叔则坐在修鞋机后,敲打着那些虽然已经破旧却依旧被当作宝贝的鞋子。在中大为学生服务了三十多年,他们在宿舍门口的身影于我们而言已是习以为常。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就要离开康乐园了。少了他们的宿舍区我们是否会习惯,而我们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

最近这一段时间,学校的校园改造让园东区变得热闹起来。路边的广告牌一天比一天少,运动场周围用于装饰的青葱绿竹早已经被新栽的花花草草替代。不知道当你骑着单车在校道上奔驰而过时有没有注意到,修鞋摊前竖起了“鞋垫清货”的简陋广告牌。


从刚来的1983年到如今的2016年,三十多年光阴转眼就过去了,叔叔只在每年春节回一次老家,再带着满载的修鞋材料回到康乐园。从学五食堂到教育超市旁,从宿舍区里到宿舍区外,大叔和阿姨带着他们的修鞋家当搬了不少地方,但始终都在康乐园看着这里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

“为进一步建设宜教宜学的校园环境”,学校需要对校园里像修鞋摊这样的临时摊位进行清理,“清理后恢复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根据整改通知,修鞋大叔和阿姨需要在本月月底(5月29日)前配合学校的改造需要,搬离中大。


……

毕业生张照坤曾在一条微博里这样写道,“书包背带的线部裂开了,在南校时顺便拿给师傅缝上。我跟师傅说,我1998年进中大读书的时候你就在这里了。师傅说,那时候我已经在中大十几年了。”

......

来修鞋的不只中大的学生,周围的居民、东区的老师都是这儿的常客。“我的鞋一直是这位师傅修的。”一位阿姨放下要修的鞋,熟门熟路地找来椅子和李大叔话起家常。说起一些老顾客,李大叔有些得意,他刚来时在中大读书的学生,现在四十多岁了在学校里任教,“白头发都长出来了,还来找我修鞋”。

……

直到2015年,校园整改影响到了这个修鞋摊。

去年秋天起,由于路边的修鞋摊有碍观瞻,保卫处开始和李大叔交涉,希望他把摊位摆到宿舍区里面去。可李大叔说,要是把门面从大路上挪走,很多老主顾不容易找过来,这样非常影响生意。于是,老修鞋摊顶着压力,依然倔强地开在宿舍门口。

半年以后,李大叔收到了总务处的搬迁通知,要求在5月29日前将所有物品自行清理。对此,总务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校的校园规划是由校园规划小组负责,虽然现在尚未讨论出具体的规划安排,但能确定的是所有违规建筑都会被拆除。而像修鞋、修钟表这些临时摊位也会被清理。而原因正如给李大叔通知上所说的,“为进一步建设宜教宜学的校园环境”。

的确,这个饱经三十多年风雨的修鞋摊破旧,凌乱,早已与不断翻新与扩建的校园格格不入。

对此,叔叔阿姨也表示理解。可说起要离开,阿姨的声音还是低了下去。“我是心疼带过来的那些鞋垫和拉杆,扔了好可惜。”


中山大学关于清理钟表摊位、补鞋摊位的通知。

争议
此事很快引发了巨大争议。中山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生彭晓芸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大的治理,不应当背离广州这座“公民精神”深入人心的城市的基本理念,“广州的城管相对来说一直比较文明,能容忍一些小摊小贩的存在。”

她说,一个好的大学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干净整洁,还应有便利的生活设施与多元包容的文化。“况且,这个摆明了就是不仅不影响师生生活,还方便师生。搬离通知下发前,征询过师生意见吗?”

微信号“康乐村疯人院”发表的题为《退回到1999年,中大如何“拆除”修车店》的文章中写道,“这样冰冷的行政命令并不是中大校方对待小商铺的一贯传统”。

1999年中大校方关于拆除修车店的批复。

该账号文章《校友来信 | 一流大学的管理者更应该懂得如何“善治”》中表示:“相比之下,中大一位老师的话却让我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了不适感,他说‘大家都是中大学子,为什么要纠结于这么low的问题’,……再进一步解读的话,他的潜台词可能是‘他们不过是修车的,修鞋的,有什么值得你们关注的’,这是一种多么无知、傲慢,甚至有些可怕的态度,尤其是从一位一流大学的管理者口中说出来。”

下图为该账号另一篇文中展示的部分师生观点:

上图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康乐疯人院


推荐阅读《修理摊、广场舞与大学精神》


文/姚华松 
 
最近,署名为“中山大学校园发展关注组”的一封信“中大学子致校长:为什么我们坚持留下修理摊?”被中大校友疯转。事情由来是:在南校区东门宿舍区修鞋长达32年之久的李大叔及另外3位摊主被责令搬走。执笔者认为,中大师生有修车、修鞋、修伞等现实需求,修理摊是大叔们生计之所系,还承载了中大的历史记忆。信中希望不变更修理摊的地点,做适当修缮,或者集中布局“生活服务功能区”。

中大有“中山大学校园发展关注组”,是中大之幸事。中大是一个集聚于特定地段的物理社区/物质空间,正因为有许多用实际行动支持中大发展的人,中大才成为有丰富情感关联和记忆联结的社会空间。社区并不等同于社区认同感,从社区到社区认同感的升格过程,则是经由类似执笔者这样的“中大人”在遭遇某种校园危机时表现出的社区行动。

学校治理是以校园为主,通过挖掘学校资源、培育学校意识、活络学校关系、重建学校社会资本,从而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驱动学校治理,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校内外活力,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协力推动学校建设与发展。毫无疑问,各方对于修理摊搬离与否的认知过程、意见交锋,都是在践行多元治理主体、协力推动社区发展等原则。

校方要求修理摊搬离的理由是实现校园“光鲜亮丽”。校园整体美观的规划需求,当然不能否认,但局部地段适当无序无伤大雅。1961年,加拿大规划学者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严厉批判了将街区及社区简单化、规模化、统一化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路,认为这种表面光鲜亮丽的规划,是在扼杀城市的活力,会失去街区之间相互照看的“街道眼”,不利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城市生态学和社区认同感的角度,非正规经济业态在各个尺度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基于楼道尺度的生活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街坊邻里的社区认同感。


要不要保留修理摊,需要回答这个问题:谁是中大的文化持有者?我以为,有中大情结的人都算!包括在校生和毕业校友,在岗的和曾在中大工作过的教职工,甚至钟情于中大校园和中大氛围的游客,亲历中大变迁的见证者,等等。一个在中大工作32年的修理摊大叔,是理所当然的“中大人”和合格的中大文化持有者。

估计很多毕业的中大人回到母校,经过修理摊都会浅浅一笑,以示问候。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一个修伞的小姑娘和一个补胎的帅小伙在此相遇,从此相识、相知和相爱。换言之,修理摊和中大师生们之间已产生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关联。由此推演,我们是不是可以围绕修理摊开展地方再生,是不是可以修建一个微型亭阁,配一把遮阳(雨)伞,标识中大校训或其他公益广告,让其成为具有文化标示性的校园景观呢?

中大素有开放包容、自由活泼、务实求真、对话讨论及历史责任和文化意识强等遗风。我相信,校方会在听取广大师生意见基础上,充分调查研究,适当调整校园环境整治方案,给出一个令多数中大人都满意的答复。

与“中大校园环境整治”相关的另一件事,是2015年10月,出于中大北门广场园林绿化升级改造的需求,已成为北门广场一张靓丽名片的广场舞被叫停。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大的社会学系、教育学系、农学系和地理学系等相关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师生就把附近的康乐村(中大附近最大的城中村)等社区作为夜校和相关教学与研究基地,通过专业知识的植入、相关活动的举办和先进意识的传播,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搞活了社区居民的社区氛围,增进了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塑造了校园与社区的良好互动关系。中大这一服务地方社区的优良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光大。

对于“中山大学校园发展关注组”等类似社群,我们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支持。如果哪一天,中大有更多的关爱中大、关注社区、关心社会且议题广泛的社群出现,这就是对中大“家国情怀”和“领袖气质”的最好诠释。
编辑/骆沙 综合整理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中大青年、康乐村疯人院、中青评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站严禁讨论政治,FD,造谣,色情等信息,请遵守 《731论坛管理规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大学bbs论坛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网友发布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禁止一切非法,违规,色情,造谣等信息发布

Copyright © 2013-2014 731bbs.com 技术支持:731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X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