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1年科研博士后招聘启事 - 工作职场中山大学-康乐园

中山大学-康乐园

搜索
打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1年科研博士后招聘启事
  • 3561 查看:
  • 0 回复: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1年科研博士后招聘启事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210

帖子

9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00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11:2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1年博士后招聘启事来啦!我们诚邀有志于肿瘤防治研究事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们加入中肿大家庭!快来看看招聘的具体事项吧~

招收条件

01
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02
首次进站人员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博士毕业不超过三年。
03
科研博士后原则上不接受在职人员的申请。
04
在本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不得申请进入校内相同一级学科的流动站。

福利待遇

01
年薪30-35万元(税前)
02
缴纳五险一金。
03
解决广州市户口。
04
进站满三个月认定助理研究员职称。
05
在站期间业绩优秀,可申请本中心专职科研人员职位;在站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可根据岗位需要,申请事业编制调入。

出站要求

在站期间以实际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1项,并获得科研基金1项或获得专利1项。

招聘人数及期限

博士后岗位常年招聘,额满为止。

招聘程序

01
选择合作导师:申请者与合作导师沟通,确定合作意向。合作导师简介及招聘计划请“点击原文”,导师简介也可在本中心官网【名医名家】查阅。
02
投递简历。申请者可选择以下三种方式投递简历:

(1)将简历发到合作导师邮箱;

(2)在本中心官网--招聘招标--诚聘英才注册上传简历,并申请“专职科研人员(含博士后)”岗位;

(3)将简历发到至人事处老师邮箱,由人事处老师推荐合作导师。
03
进站面试。由本中心博士后管理小组专家对申请者进行面试(国外申请者可进行视频面试)。申请者须做15-30分钟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申请者的基本情况、以往研究工作经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一致性等。
04
提交材料。申请者根据中山大学博士后之家/博士后进站材料一览表要求,进入中国博士后网进行网上申报;准备好相关材料,提交本中心人事处老师审核。
05
上报审批。由本中心人事处对应聘者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通过初审的材料再提交中山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审核,最后报广东省人社厅审批。此过程约需一个月左右,通过审批后将通知办理进站入职手续。


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老师   胡老师

联系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651号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人事处

电话:020-87343810,020-87343818

邮箱:lirx@sysucc.org.cn ,huxzh@sysucc.org.cn


深厚的历史积淀
为有志一展宏图的你
提供更广阔的天空!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学科地位、综合实力稳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三甲。中心目前有越秀、黄埔两个院区,中心专科布局全面,名医名家荟萃,多个病种诊疗水平国际领先。



雄厚的科研实力
为热爱科学创新的你
提供更开阔的视野!

中心科技影响力稳居"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肿瘤学)前两位。在2019年度Nature Index自然指数排行榜上,中心位居全球癌症中心第7位,在中国肿瘤专科医院中排名第1。

主办英文学术期刊 Cancer Communications(《癌症》杂志),多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4年被SCI收录,2019年影响因子为5.627,为国内肿瘤学领军期刊。



完善的平台建设
为致力肿瘤防治研究的你
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中心拥有四大国家级研究平台: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2020年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埔院区实验室投入使用,新增实验空间1.2万平方米,并新增模式动物中心等创新型平台。

良好的科研平台、完善的学科结构和雄厚的经费支持,只等你的到来!

中心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开创越秀、黄埔、天河三院区新格局。来这里,共筑世界顶尖肿瘤中心!



听,前辈心声

2019年中山大学开放了专职科研人员(含博士后)转聘副研究员通道,中肿先后有6位专职科研人员成功转聘,请听听他们的心路历程。

“作为职业生涯的开端,多少有点迷茫,博士后阶段给了我们缓冲,让我们学习如何规划、开展和提升科研工作。在这过程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给予了充分支持和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平台、友善的工作环境和积极高效的管理。”

——黎映琴
马骏教授课题组博士后,2019年7月转聘副研究员

“在中肿的博士后生活,是我人生之路中至关重要的经历。它不仅帮助我完成身份的转换,也进一步的使我坚定了走上学术之路的信心。

寥寥数载,我体会到完善的研究平台和优秀的团队对青年学者的成长帮助之大,不亚于在儿童时期建立对科学憧憬的启蒙导师。”

——赵齐
徐瑞华教授课题组博士后,2019年11月转聘副研究员

“五年硕博,三年特聘,八年中大岁月,参与并经历了高嵩教授课题组的组建和壮大,见证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快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科研平台的建立和优化。中肿成就了我,希望未来的我可以成就更多人,让学生们体会到科研的魅力,让我的科研成果能应用于临床、服务于临床。”

——曹雨露
高嵩教授课题组特聘副研究员,2020年2月转聘副研究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充足的资源和多种交流机会。在博士和博后期间,受中肿和合作导师康铁邦教授科研经费资助,参加多个国际会议,了解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和进展,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学习,在开拓眼界的同时,也坚定对自己所从事研究的信心”

——廖丹
康铁邦教授课题组博士后,2020年7月转聘副研究员

“得益于合作导师蔡清清教授的指导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平台的有力支撑,经过两站博士后的努力,完成了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对提高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治疗效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感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提供的平台,感谢合作导师,作为一名淋巴瘤方向的科研工作者,未来将继续努力攻克恶性淋巴瘤治疗难点,着眼于临床转化研究,争取为恶性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好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田小朋
蔡清清教授课题组博士后,2020年7月转聘副研究员

“博士后工作给我最大感触就是平台的力量,一个好的研究平台对于科研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中肿这样的平台上,只要默默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自己也有幸拜入康铁邦教授门下学习,获益良多,而课题组兄弟姐妹们则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希望大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中肿高速发展的时期加入我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鑫
康铁邦教授课题组博士后,2021年1月转聘副研究员

点击原文查看2021年博士后招聘计划及合作导师信息

文/人事处
编辑/常璐显 审核/陈鋆 审核发布/文朝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站严禁讨论政治,FD,造谣,色情等信息,请遵守 《731论坛管理规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大学bbs论坛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网友发布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禁止一切非法,违规,色情,造谣等信息发布

Copyright © 2013-2014 731bbs.com 技术支持:731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X3.1  

返回顶部